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750章經濟原理

關燈
第750章 經濟原理

現在進貢給宮裏的蜂蜜制品分五種,一類是蜂巢,二類是蜂王漿,三類是蜂膠,四類是才是蜂蜜,五類是蜂蠟。

而且得是天水蜂蜜,因為天水蜂蜜品質最好。當然,新疆、青海的也不錯,但是眼下發展不起來。

自從全國經濟好轉後,富裕地區老百姓的收入增加,消費需求迅速增加,對蜂蜜制品的需求也大幅增加。

沈雲卿開始推動養蜂產業化,不在只是天然采集和少量的民間飼養,之後各道集中建立幾處養蜂基地,專門養蜂收釀蜜,每年釀蜜的收入非常可觀。

之前蜂蜜絕對是富人的奢侈品,現在蜂蜜價格已經大幅下降到富裕的市民也能購買的地步,糖制品更是窮人家的甜味劑。

所以要彰顯皇室的尊貴,“蜂蜜”已經不能體現皇室特權的存在,現在女帝食用的蜂蜜制品都是蜂王漿、蜂膠、蜂巢,蜂蜜是給大臣們的甜味劑。

當然,這些繁榮景象僅限於神都,和神都附近的州縣,因為這裏是全國的經濟發動機,老百姓的收入普遍很高。尤其是從事核心制造業的工匠群體,他們的收入高得多。

翌日,假錢案風波繼續發酵,沈雲卿沒去上朝,但是周啟約他在章臺與內閣磋商假幣案,不清楚什麽情況,武衛忠和範勇也在參會之列,詢問後才知道假幣已經影響到軍隊系統。

隆元二十三年開始,朝廷調整了軍餉發放的制度,之前都是由地方司戶完成稅收工作之後,按數額分配給州司馬。地方的駐屯大軍也是如此,軍餉由地方送到駐軍,由將帥發放。

這樣的好處是軍餉先由地方支出,然後財政再核銷打款,避免了朝廷發出軍餉因為特殊情況拖延在路上,甚至被截留的情況。

壞處是經濟發展後,軍隊也開始做生意,搞搞運輸,幫著押鏢,出現“宋軍”化的苗頭。

而且地方司馬和司戶關系本就熟絡,一旦經濟上勾結起來,司馬就給戶部化了,兵部會被架空,兵部中立也就名存實亡。

女帝得到全國各地密報之後,即開始著手調整軍餉發放制度,地方征稅完成之後,將軍餉打到金戔寺分號的戶頭,糧草仍然直接調撥給駐軍。

然後再由地方司馬或駐軍將領前往金戔寺領取軍餉,而地方金戔寺不僅有沈雲卿的人,金戔司、金戔局一級都有女帝安插的人。

也就是說,女帝通過調整軍餉系統,把兵部的兵權給調整沒了。

軍餉改由金戔寺發放最大的好處,除了直接納入女帝的視野外,重點是金戔寺的財力比司戶、戶部大得多,有隨時透支的功能,而地方財政不行,因為地方財政的餘款根本沒有地方金戔寺存款多。

同時各地金戔寺還有收儲糧食,平穩物價的職能,所以非常時期,地方駐軍可以依賴金戔寺強大的財力和儲備維持運轉,而地方衙門沒這麽大的財力、物力,需要不斷向上級告急,或者由朝廷分配調撥。

而且金戔寺和地方財政構成了兩條保障體系,一條腿斷了,還有另一條腿撐著,穩定性高得多。

軍餉變成金戔寺發放後,依然保留特殊情況下地方財政發放軍餉的權力,防止金戔寺因為特殊原因停擺帶來的軍餉問題。

但金戔寺發放軍餉也有問題,尤其是假幣出現後問題更大。

金戔寺的錢庫有準備金、儲備金、周轉金、流動金四個部分。

其中準備金和儲備金都是不常用的資金,所以存在錢庫基本不動,半年倒一回倉庫拿出來流通,同時填入其他錢,因為放久了會生銹,一定要倒庫。

所以金戔寺用來支付利息、本金、貸款的資金主要從周轉金和流動金裏出。

而既然是流動資金,一定是近期入庫,近期出庫的資金。也就是說,假幣剛剛從櫃上存進銀行,也可能從櫃上流出銀行。

那問題就來了,眼下到了年底會賬清算的節骨眼上,正是各地岐軍發放年底軍餉的檔口,金戔寺把剛剛入庫的假幣倒騰出來給當兵的發軍餉,然後有人把消息一散布,朝廷給當兵的發假幣,當兵的怎麽想?

人都是恐懼思維動物,就容易自己嚇唬自己,原本誰也沒想到的事,兵部的腦洞特別大,就喜歡找萬一的概率拿出來當典型案例推廣,因為打仗就怕萬一的概率。只要誰祭出萬一的概率,準贏。

於是只好立馬派人前往各地通知,今年軍餉以大面額新幣撥發。這是幸好有大面額新幣,要是沒有,肯定要出問題。

尤其是部署在東北的肅汝族岐軍,要是有人散布朝廷發假幣的消息,他們能內訌。

假幣的問題從經濟問題,迅速發酵成全國問題,沈雲卿擔心的問題正在變成現實,這次的假幣來勢兇猛,其背後的幕後主使絕不單純。

會議開了整整一天,當然不是幹開會,什麽都不幹,一邊開會,行政機器都在高效運轉,內閣會議進行到一定程度,都會將之前的決意重溫一遍,確定無誤即刻報給女帝過目,沒有問題就發到各部各寺的轄下各司、各署立即執行,絕不是什麽公務茶話會。

晚上周啟還請沈雲卿去昆陽宮夜談財政、經濟問題,人家給了這麽大的面子,不給點誠意當然是不行的,沈雲卿也道貌岸然的說了一些幹貨,但核心節點根本不談。

什麽是核心問題,這個很有講究,既要讓周啟覺得吃透了,但又不能讓他掌握真理。

就比方說,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問題是農耕王朝的老毛病,朝廷對這方面的認知多數人只停留在物價暴漲暴跌,錢不值錢,銅錢濫發的層面,並沒有意識到是生產力、生產關系、供需和貨幣供應與物質供應問題。

同時中原王朝歷來都采取極端措施,而且比較傾向於通縮是好現象,通脹是壞現象思維,所以出現惡性通脹,都采取極端措施,先是打壓物價,官府嚴控物價,甚至接管市場。然後抓捕囤積居奇的不良奸商,再然後朝廷到處借債借貨,先把物價給壓下去。

等到破產一批財閥商人,得到他們的錢貨,市場價格被壓下去,農業周期自我修覆完成,物價自然開始回歸。

而且朝廷很少在農業技術上采取有效提振措施,以緩解農副產品不足帶來的供應鏈和需求緊張。

你看古代中國王朝和農經有關的書籍,其實大都是民間自己總結的經驗,朝廷官方系統性研究的成果其實遠不如民間,加之朝廷只重視農業生產,不重視農業科技,一味的相信經驗,沒從經驗中發現普遍的科學規律,這就導致農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長期不匹配。

如明清時期,別看兩朝中期經濟很發達,但是你看他的農業情況,其實一塌糊塗。

兩朝時期的經濟最大秘訣一靠鹽,鹽是最大的經濟活動商品,鹽利甚至是國家運轉主要財政之一,這擱近現代社會是不可想象的,同時期的歐洲根本沒有這會兒事兒。

二靠人口,明清時期的經濟增長,已經從唐宋時期科學、人口雙增,變成幾乎依靠人口增長帶動國家經濟總量增加。因為農耕時期人口增長是國力增長的主要來源,因為人多交稅就多呀,只要稍微勞動一下,就產GDP。

但是你看唐宋中期,單純論貨幣購買力,折算貨幣貶值率,唐宋時期的財政和GDP,那是明清時期的好幾倍,甚至十幾倍。

三靠出口外貿,絲綢、陶瓷、茶葉是明清時期重要收入來源,但是你看外國傳教士一來,先把陶瓷給偷走了,沒多久歐洲諸國紛紛制出陶瓷,轉手立馬對中國陶瓷的關稅增加到百分之兩百以上,大清陶瓷在中後期開始就歇菜了。

然後是絲綢,清朝中晚期整個東南亞到處絲綢泛濫,人家西方把你的蠶子給忽悠走了,甚至連印度都能產絲綢,結果大清中後期開始,外匯從超入變超出。

最後是茶葉,一次性給歐洲人偷走幾乎東南全部茶種,然後在滿世界泛濫。

好吧,從這裏開始大清帝國的外貿全垮,最後在通脹、通縮當中不斷來回震蕩。

王朝擺平通脹之後,迅速陷入通縮,原因其實很簡單,只要政府作為,積極組織生產,通脹壓力會刺激社會生產,只要社會貨幣供應充足,生產提上來後,惡性通脹會變成溫和通脹。

可要是變成通縮,理論上是社會貨幣不足,但是物質產出充足,但就是消費力跟不上,因為老百姓沒錢。

可話說不是剛剛結束惡性通脹,應該滿世界都是錢,怎麽會變成惡性通縮,錢沒了呢。

其實這就是王朝政治,朝廷一面抄家沒產,一面壓制物價,一面大量抓扣殺人,朝廷得到了大量貨物和富裕階層囤在家裏的現金,政府是富裕了,拿到大量現金,稀釋了通脹,平抑了物價。

但同時也把更多的富商嚇得夠嗆,有錢的不肯花錢,有貨的不敢放貨。

而老百姓剛剛因為通脹傾家蕩產,市面上貨物再充足,老百姓的財富被通脹掏空,自然也就沒錢繼續購買商品,然後就出現商品滯銷,老百姓又沒錢的情況。

於是農耕王朝的經濟在很多時候是從通脹掉進通縮,再從通縮掉進通脹,更可怕的是通脹通縮同時存在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